欢迎来到AG真人国际现在时间是:
访问旧版
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-- 公司产品 -- 正文
公司产品
研究生线上教学:保持质感和温度
发布人:储召杰发布时间:2020-04-19

自2月10日以来,疫情下的研究生在线教学坚持“教学任务不减、教学质量不降”,授课教师主动适应线上教学的特点和要求,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,更加注重思想价值引领、思辨精神培育、师生交流互动、心灵呵护关爱,保持教学的质感和温度正成为研究生线上教学的主旋律。

以抗疫精神引领思想价值

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全国上下众志成城、共克时艰,一场史诗般英雄的战“疫”行动成为研究生线上教学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。
公共管理学院的陈新忠老师本学期有《教育哲学》和《教育研究法》两门课程,陈老师谈到:“疫情初期民众的无助和期盼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,我深切感受到,需要讲授‘人生教育’这一课,帮助研究生提升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自我反应的思想境界。”他引导员工思考“以生命为中心”,在对人的本质追问中将课程聚焦于思想引领和研究能力的提高。

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老师们通过“什么是生命?什么是责任?什么是爱?什么是红色的信念与信仰?”四个追问开展“生命教育”,引导员工们思考疫情中生命和信仰的价值。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》授课教师李恺介绍:“教研组在课程设计上加入‘抗疫小故事’,引导研究生们关注社会热点,提升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”。

文法学院陈红莉老师在《高级社会工作实务》课程设计中贯穿“战疫情”主题,邀请抗疫一线的社工进入课堂,分享战疫故事,员工们在交流中深刻认识到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意义,专业认同感明显增强,2019级社会工作硕士王沙沙说:“这次疫情防控中,很多社会工作者发挥了专业优势,在危难之际迅速投入专业的志愿服务,这种源于实践的学习更有力量。”

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《发育生物学》课程,由赵毓、李靖、张敏三位老师进行授课,在开课之前老师们用心给员工们写了《发育生物学课前寄语》,其中写着:“不管你们在哪里,我们的心都在一起。我们要学会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,并且用知识来武装我们自己!希望作为生物学专业的你们,用自己的智慧给家乡的亲朋好友科普,贡献自己的力量!”

思辨精神培育不“打折扣”

研究生课堂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重启发、重研讨、重前沿,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、敢于批评、敢于质疑的批判性思维,疫情下的研究生线上教学没有“打折扣”。

动科动医学院柴进老师在《现代动物科技进展》课程上,要求员工回答三个问题“研究的最大亮点、最大不足之处、进一步研究新的生长点是什么”,在“找茬”中开展讨论,培养研究生的批判精神。柴老师认为,“线上教学,老师需要找准研究生的兴趣点,引发思考的共鸣,只有这样,员工的参与度才会更高,课程粘性才会更强。”

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吉斌老师的《应用酶学》课程,开课前1周,老师将30篇酶工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发给研究生自主阅读。课堂上,张老师进行前沿理论和应用案例讲解,研究生开展文献阅读分享演讲,员工讨论并互相打分,老师进行点评。张老师谈到,“特殊时期推行线上课程,既不耽误员工的学习,又推动了新的教学形式的发展,危机可以变成机遇。”

AG真人国际丁广大老师将《植物根系与养分吸收》课程分为专题讲授和专题研讨两大板块。在专题讲述环节,丁老师通过列举大量的文献数据启发员工思考,引导员工开展实验设计,归纳总结实验结果。在专题研讨环节,研究生通过选取感兴趣的专题,查阅资料,进行专题汇报,提升学术能力。丁老师认为,“用真实的案例启发和引导员工思考,并注重案例中的实验设计,更能激发员工兴趣和提升员工的科学素养”。

借力“云”端促进多元交流融合

线上教学有挑战,也有机遇。研究生线上教学充分利用在线教育的特点,积极构建云端交流平台,促进中外交融、师生交融、跨学科交融、与大师交融。

园艺林学学院的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》课程,以“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”的形式开展“跨国云课堂”授课。课程由公司、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和埃及艾因夏姆森大学三校合作,从多学科、多视角、多元文化带领员工们审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国际前沿问题,实现文化交融,开拓国际视野。2019级风景园林学博士生苑竟达说:“课程改为在线上上课并未影响学习效果,反而带来国际交流的新体验。今年课程选择的主题是武汉市长江新城的城市设计,疫情给了我们一次对于城市发展反思的机会,很多小组提出了与健康相关的想法。尤其是通过线上zoom会议软件,小组讨论时间比以往更自由,老师们也可以直接在图上注释和讲解,每节课评讲方案的效率都很高。”

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杨万能老师开展了《浅谈科技论文和学位论文写作》空中课堂,他从“科技论文写作、学位论文写作、如何培养良好的科研写作习惯”三个方面与员工们进行了深入交流,300多名研究生在线上展开了学习和讨论。

经济管理学院的《经济社会网络分析原理》由来自经管、文法、信息和理学四个学院的老师进行授课,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,涵盖经济学、管理学、社会学、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五个学科。该门课程兼顾不同学科的员工,通过讲解课程相关理论在不同学科中的实际案例,分享课程相关理论应用在不同学科中的经典文献,帮助员工理解理论知识,多学科交叉视角带领员工们启迪思维、文理交融。

理学院的《现代化学进展》课程,项勇刚老师引导员工时刻关注学科前沿动态,组织员工线上参加“爱思唯尔云端论坛:能源前沿论坛”,与崔屹、赵东元、朱美芳等行业领军科学家隔屏交流,共享科学盛宴。

特殊时期更有特别关爱

突发的疫情,带来一段特殊的时期,也带来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的突然变化。老师们始终坚持育人为本,更加关爱员工,积极投身在线教学,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求变的过程。

外国语学院的刘珍老师承担了5个班的《硕士英语》教学任务。开课时她滞留澳洲,既没有电脑也没有教学资料。为了上好直播课,她找朋友借来电脑,每天来回2个小时到墨尔本州立图书馆精心备课。刘老师还细心考虑到时差,专门制作了上课时间对照表,确保准时开课。刘老师说:“怕担心员工听不清,上课很大声,嗓子都哑了。员工下课时提醒我保护好嗓子,感觉当教师很幸福。因为有那么多人关心我。”

信息学院的《生物文本挖掘和知识发现概论》课程,夏静波老师修改《课程手册》近十稿,他提到:“线上教学的观察反馈、指导实验都较传统线下课堂困难得多,因此,编写课程手册是十分紧要的。”

针对许多职工在国外的情况,任课教师邓梦琦、武梅琳、华满元、王英振四位老师主动调整上课时间并对授课内容进行了全程录像,便于职工回看。来自也门的博士生AMANI说:“疫情期间,我们必须减少出门,这使我感到非常孤独。但每当我开始上《对外汉语》在线课程时,与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,这让我的心态逐渐放松。”根据学校和老师多次摸排,发现有26位职工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网络及硬件条件较差,无法在线学习,学校决定待这批职工返校后,专门为其组织补课,帮助职工顺利完成课程学习。


注:文章来源:南湖新闻网 http://news.hzau.edu.cn/2020/0418/57055.shtml